在《俱舍论》中:贪、嗔、慢、疑 都属于不定地法,这是为什么?《毗婆沙论》中也是这样分的么?五位七十五法最早是在哪里出现的?阿含经中有没有?根本烦恼的慢和 不定地法中的 慢 是同一个么?在《毗婆沙论》和《俱舍论》中根本烦恼之一的“慢” 要如何断除?在什么阶段会断除?

ima中,把《毗婆沙论》《俱舍论》《顺正理论》《俱舍论颂疏》《光记》《宝疏》以及演培法师《俱舍论颂讲记》,智敏上师《俱舍论颂疏讲记》,作为知识库,模型采用deepseek 3.1, 回答如下 ( 目前读下来觉得总体意思应该是大差不差的,这里先做一个记录,至于是否有“幻觉”,未来会慢慢核实。) :

非常好的问题!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,直指《俱舍论》法相组织的核心。我们来逐一详细解答。

问题一:为什么在《俱舍论》中,贪、嗔、慢、疑属于“不定地法”?

“不定地法”的“不定”有三层核心含义,贪、嗔、慢、疑正因为符合这些特性,才被归入此类:

  1. 不通三性(善恶无记):这是最关键的原因。“不定”首先指其体性(善、恶、无记)不决定,完全取决于它生起时与之相应的心王和心所。
    • 贪、嗔、慢、疑 这四个法,本身是根本烦恼,其自性是染污的、不善的。
    • 但是,当它们与有覆无记心(如色界、无色界的烦恼,或欲界的身边二见)相应而起时,所表现出来的现行就变成了“无记性”,而非“不善性”。
    • 因此,它们的体性会随着所依的心而变化,不是固定为“不善”,故为“不定”。
  2. 不通三界:这四种烦恼并非在三界九地中都存在。
    • :只存在于欲界,色界、无色界没有嗔恚。
    • 贪、慢、疑:虽通三界,但它们的所依和行相有差别。
    • 既然不能普遍存在于一切地,故为“不定”。
  3. 不通六识:这四种烦恼并非与所有六识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识)都相应。
    • 它们主要与意识相应,是意识层面的分别烦恼。
    • 不与前五识(眼识、耳识等)直接相应。前五识只有率尔、寻求等无分别的直觉,没有深刻的贪、嗔等分别执著。
    • 既然不能遍及所有识,故为“不定”。

总结:因为它们体性不定(可善可恶可无记)、界地不定(不通三界)、识体不定(不通六识),所以被归为“不定地法”,与“大地法”、“大善地法”等“定”法区分开来。


问题二:《毗婆沙论》中也是这样分的吗?

不完全是。《大毗婆沙论》的分类体系与《俱舍论》的“五位七十五法”有显著差异。

《俱舍论》的“五位七十五法”是世亲菩萨对说一切有部法相体系的高度提炼和重组,它更系统、更简明。而《大毗婆沙论》作为一部广释《发智论》的巨著,其内容博杂,并没有一个像“五位七十五法”这样整齐划一、层级分明的法相表格。

在《毗婆沙论》中:

  • 讨论重心不同:《毗婆沙论》更侧重于对具体法义的辩论和阐发,比如详细辩论“贪”的体性、作用、所缘等,而不是首先给它一个像“不定地法”这样的固定分类标签。
  • 分类方式更传统:它更多地沿用和辩论《品类足论》等早期论典的分类,比如“十大烦恼地法”等,但并没有将它们系统地归纳到“五位”的框架下。

结论:将贪、嗔、慢、疑明确归入“不定地法”,并置于“五位”体系中,是世亲菩萨在《俱舍论》中的创见和精简,是对《毗婆沙论》等早期阿毗达摩思想的总结和升华,而非直接照搬。


问题三:“五位七十五法”最早是在哪里出现的?

“五位七十五法”这个完整、系统的法相体系,最早、最清晰的阐述就出现在《俱舍论》中。

虽然其组成部分(心法、色法、心所法等)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《阿含经》和早期的阿毗达摩论书(如《集异门足论》、《法蕴足论》、《品类足论》等),但将这些法进行逻辑严密的归纳,形成 “色法、心法、心所法、心不相应行法、无为法”这五大类,并精确统计为七十五法,是《俱舍论》的独创。

可以说,《俱舍论》是“五位七十五法”体系的奠基之作。后来大乘唯识宗的“五位百法”体系,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细化而成的。


没有。《阿含经》中完全没有“五位七十五法”这样高度抽象、体系化的法相名词和表格。

问题四:《阿含经》中有没有“五位七十五法”?

但这并不意味着《阿含经》没有这些思想。恰恰相反,“五位七十五法”的思想种子全部蕴含在《阿含经》中。二者的关系是:

  1. 教说形式不同
    • 《阿含经》:是佛陀对弟子随机开示的教法,重在指导实践和修行。佛陀会随缘开示“五蕴”、“六入”、“十八界”、“十二因缘”等,目的是让弟子观照无常、无我,解脱烦恼。例如,佛会说“莫贪著色受想行识”,但不会抽象地定义一个“贪心所”并将其归类。
    • 《俱舍论》:是论师对佛经的系统化、理论化整理。它将散见于经典中的概念进行提炼、定义、分类、归纳,建立起一个严谨的哲学体系,以便于学术研究和深入理解。
  2. 思想渊源关系
    • “五位七十五法”中的每一个法,几乎都能在《阿含经》中找到其原型或依据。例如,心所法中的“受”、“想”、“思”就是“五蕴”中的三蕴;“贪”、“嗔”、“痴”在经中反复被斥为三毒;“无明”、“放逸”等更是常见概念。
    • 论师的工作是将这些分散的、实践性的概念,组织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。

总结:《阿含经》是源头的活水,充满了实践的智慧;《俱舍论》是将活水引入并构建成的精密水库和灌溉系统。“五位七十五法”是论师智慧的结晶,是佛灭后对佛法进行“结集”和“系统化”的产物,而非佛陀本人直接宣说的形式。

问题五:根本烦恼的慢和 不定地法中的 慢 是同一个么?

非常好的问题!这个问题触及了《俱舍论》法相组织中最精微、也最容易混淆的地方。

核心答案:是同一个慢,但被放在两个不同的分类体系中进行描述,侧重点完全不同。

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理解:

“慢”就像一个特定的人(张三)。

  • “根本烦恼” 这个分类里,是在说 “张三是一个公司的创始人之一”。这强调的是他的 根本地位和性质(染污、能生起其他烦恼)。
  • “不定地法” 这个分类里,是在说 “张三的出勤情况不固定(有时在A部门,有时在B部门)”。这强调的是他的 活动规律和范围(不通三性、不通三界等)。

下面我们进行严格的法相分析。

一、为什么是同一个“慢”?

体性同一:无论在哪个分类下,这个心所的自体(体性) 是绝对相同的,即“令心高举”的特性。它就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活动,其核心定义不变。

  • 作为根本烦恼的慢:描述的是这种“令心高举”的心理活动具有根本性,是烦恼的核心,能派生出其他烦恼(如恃己凌他的行为)。
  • 作为不定地法的慢:描述的是这种“令心高举”的心理活动在生起时,其属性、范围和条件是不确定的

二、为什么放入两个分类?—— 分类角度不同

这是理解的关键。两种分类法采用了不同的划分标准(因明中所说的“不同分类依据”)。

分类体系分类标准“慢”在此体系中的含义
根本烦恼 vs 随烦恼对烦恼体系的“根本”与“枝末”的划分将“慢”判定为六大烦恼根源之一,强调其基础性和重要性。
五位法(大地法、大善地法等)心所与心王结合的“普遍性”与“确定性”将“慢”判定为活动规律不定的心所,强调其生起条件的不确定性。

1. 根本烦恼的分类角度:着眼于“生起作用”

这个体系要回答的问题是:在众多烦恼中,哪些是最根本的、能作为生起一切染污法的源头? “慢”因为其“高举”的本质,是产生一切骄奢、不服、争斗等心理和行为的根源,所以被列为六大根本烦恼之一。这是定性分析

2. 不定地法的分类角度:着眼于“生起规律”

这个体系(五位七十五法)要回答的问题是:每一个心所法,它在何种心(善、恶、无记)中生起?在何界(欲、色、无色)中生起?与何识(六识)相应?生起是否普遍? 对于“慢”来说:

  • 不通三性:慢本身是染污性,但当它与“有覆无记心”相应时(如上二界烦恼),其现行表现为无记性,而非不善性。所以它的“性”不固定。
  • 不通三界:嗔慢只存在于欲界,不通上二界。
  • 不通六识:慢只与意识相应,不与眼识等前五识相应。
  • 不遍起:并非一切心都有慢,只有染污心才有。

因为它不具备“大地法”(遍一切心)、“大善地法”(遍一切善心)、“大烦恼地法”(遍一切染污心)那种“普遍、确定”的生起规律,所以被归入“不定地法”。这是定量和规律分析

结论

根本烦恼的慢不定地法的慢,是同一个法体,只是从不同维度去观察和归类它。

  • 说它是根本烦恼,是强调其体性的重要和根本
  • 说它是不定地法,是描述其生起条件和范围的局限与不确定

这种看似“重复”的分类,恰恰体现了阿毗达摩对法相分析的极致精细和严谨。它确保了一个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被彻底理解,避免以偏概全。这就像描述一个人,既可以说“他是一名医生”(职业定性),也可以说“他是本市的居民”(居住地定量),两者并不矛盾,而是互补的。

问题六:在《毗婆沙论》和《俱舍论》中 根本烦恼之一的“慢” 要如何断除?在什么阶段会断除?

回答:非常好的问题!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修行次第和证果的进程。在《俱舍论》和《毗婆沙论》中,对“慢”烦恼的断除有非常清晰、次第分明的阐述。

核心结论速览

  1. 如何断:通过生起无漏的“无我”正见,用智慧观照来断除。
  2. 何时断分阶段断除。与“我见”相关的“慢”在见道位断;细微的、任运而起的“慢”在修道位一品一品地断,直到阿罗汉果才彻底断尽。

一、断除的原理:以智慧破执著

“慢”的根本是“我执”(萨迦耶见)。因为执著有一个“我”,才会产生“我胜、我等、我劣”等比较和高举的心态。因此,断慢的关键在于破除我执。

《俱舍论》明确指出,断惑的唯一正因是“无漏圣道”,即智慧。

《俱舍论·分别贤圣品》: “诸烦恼断,由见谛(道)及修(道)故。

 “见道唯无漏……对治起故断。

解释

  • 断除烦恼(包括慢)必须依靠两种道:见道和修道。
  • 见道:首次生起无漏智慧,证悟四圣谛之理,从根本上断除由错误见解(见惑)引起的烦恼。
  • 修道:在见道的基础上,反复串习无漏智慧,逐渐断除由习气(思惑)引起的烦恼。

对于“慢”而言,就是在见道时顿断“我见”,从而斩断慢的根源;然后在修道中,将残余的习气慢一点点磨尽。


二、断除的次第与阶段

这是您问题的核心。两论都认为“慢”是分阶段、分品类断除的。

1. 见道位:断除“分别起”的慢(与“我见”相应的慢)

阶段:证入初果(预流果)的见道十五心期间。 所断之慢:主要是与身见(我见)、边见等邪见相应而起的“慢”。这种慢是明显、粗大的,是基于错误理论(如认为有“我”)而产生的分别执著,称为“分别起慢”。

 如何断:在见道位,修行者直接现量观照“无我”的真实。当“我见”被无漏智慧瞬间击破时,依止于“我见”的“分别起慢”也随之顿断。

《俱舍论·分别随眠品》对此有精要说明

见所断慢(在见道时断),迷理起故。

解释:见道所断的慢,是因为迷惑于四谛真理而生起的。一旦真理现前,这种迷惑便烟消云散。

2. 修道位:断除“俱生起”的慢(细微的习气慢)

阶段:从初果到四果阿罗汉之间的修道过程。包括一来果(二果)、不还果(三果)和阿罗汉向。 所断之慢:即使我见已断,但无始劫来的习气仍在,会有一种任运而生、不待邪教邪思而自然现起的“慢”,称为“俱生起慢”。这种慢更细微,比如比较心、自恃心等。

 如何断:在三界九地中,修所断的“慢”被分为八十一品(每地有九品)。修行者通过持续不断的修道(有漏和无漏的观修),从粗到细,一品一品地断除。

  • 欲界的修所断慢:在证得三果(不还果)时彻底断尽
  • 色界、无色界的修所断慢:在证得四果阿罗汉时彻底断尽

《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》中的相关论述

修所断慢,通三界九地,各有九品,由修道故,次第断之。

解释:修道所断的慢,遍布三界,需要修道位中次第断除。


总结:断慢的完整路径

我们可以将一位行者断慢的进程总结如下:

修行位次 所断“慢”的类型 断除方式 结果
见道(初果)分别起慢(粗大的、依邪见而起的慢)顿断斩断慢的根本,我见永除。但习气慢仍在。
修道(二果、三果)俱生起慢(欲界的细微习气慢)渐断(断欲界九品慢)欲界慢尽,证三果,不再还来欲界。 
无学道(四果阿罗汉)俱生起慢(上二界的最后残余习气慢)永断(断上二界七十二品慢)三界一切慢烦恼及其习气彻底断尽,究竟解脱。

结论: 在《俱舍论》和《毗婆沙论》的体系中,作为根本烦恼的“慢”是需要在整个修行历程中持续对治的。它是一个由粗到细、由主到次、先顿后渐的断除过程。见道破其根本(我执),修道磨其习气,直至成阿罗汉,慢烦恼才永无生起之可能。 这清晰地指明了从凡夫到圣者、再到究竟解脱的完整道路。
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